<var id="6unsd"><output id="6unsd"></output></var>
      <acronym id="6unsd"><em id="6unsd"><dfn id="6unsd"></dfn></em></acronym><thead id="6unsd"></thead>

        <acronym id="6unsd"><ruby id="6unsd"></ruby></acronym>
      1. <sub id="6unsd"></sub>

            <thead id="6unsd"><em id="6unsd"></em></thead>
            【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打通科技成果轉化 “最后一公里”
            發布日期:2018-11-04    作者:    來源:    點擊量:2442   分享到:

            image.png

            西部網訊(陜西廣播電視臺《陜西新聞聯播》記者 錢金庫 張蓉 袁渺鑫)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成果轉化是生產力發揮實效的“最后一公里”。自2016年陜西省頒布實施《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以來,科技成果轉化得到有效政策支撐,產學研協同加快轉化。

            在我國西藏和青海鹽湖地區,蘊含著豐富的鹵水鋰資源。去年年底,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用自主研發的固向離子束縛技術,解決了在鹵水中提取電池級碳酸鋰的世界級難題。如今,膜分離技術在青海鹽湖提鋰項目中得到應用,實現了科研技術成果向規?;a的轉化。

            陜西省膜分離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張濤:“新建一萬噸碳酸鋰項目已經得到青海省政府批復,其中一期5000噸碳酸鋰項目,可以在年底之前完成安裝調試,達到穩定生產的條件?!?/p>

            王磊是這個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十多年前留學歸國后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致力于“膜分離”技術的探索應用。雖然這項共性技術廣泛應用于環保、醫療器械、新能源等領域,但多年來,相關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問題卻成為制約王磊團隊發展的一大困擾,直到《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政策的出臺,讓這一問題得到根本解決,這一政策被科技界稱為“陜九條”。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陜西省膜分離技術研究院院長王磊:“‘陜九條’的出臺,明晰了里面知識產權的歸屬,研發團隊最多能占到90%,這個份額已經很大了,足以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像現在我們以知識產權作價去參股,使得我們獲得的知識產權的成果能夠立刻在公司進行創新創業?!?/p>

            在“陜九條”的政策框架下,王磊團隊在學校成立研究院進行技術開發,同時組建公司實現技術轉化,搭建了一條“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資本運用”的高校創新成果轉化新鏈條。

            除了建立市場導向的成果定價機制,允許科技人員持有股份,賦予科研團隊對接市場的自主權外,建立軍民人才雙向流動的“人才池”,允許科研人員在創業過程中的身份流動,這些利好政策也推動著軍工科技成果的轉化。

            在西安瑞特三維科技有限公司,來自中國電科20所的尹恩懷團隊,自主研發的“結構電路一體化3D打印機”已經進入小批量生產階段,預計年產值將達到千萬元。正是因為“陜九條”中“人才池”機制的實施,讓尹恩懷可以輕裝創業。

            西安瑞特三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尹恩懷:“‘人才池’給我們這些想創業,但是不敢走向創業這條路的這些年輕人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在職離崗創業,保留人事關系三年,這樣解決了我們后顧之憂的話,我們直接八個人團結一致,就出來創業了?!?/p>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二十研究所黨委書記趙鳴:“建立一種寬松的創業的生態,讓更多的點子,科研成果變成一種實業,實體,去推動產業的發展,社會的發展,讓研究所的這些人才優勢、科技優勢、成果優勢轉化成地方經濟發展的動力?!?/p>

            在“陜九條”的推動下,多年來橫亙在科研機構與市場之間的制度壁壘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轉化成實業。2017年,全省技術轉移交易額突破了922億元,居全國第四位。

            陜西科技廳政策法規處處長王軍:“通過‘陜九條’的實施,有效地探索出一種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模式,進一步激勵了廣大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動力和活力,鼓勵科研人員更多的投入到我們經濟社會的主戰場?!?/p>

            亚州在线免费一级片